“德立墨芳”綠化志愿者團隊,由北京市政協(xié)委員、中國墨子學會副會長兼青年研究會會長、2014年度北京榜樣廖理純先生擔任團長的綠化志愿團隊。自2004年投身公益事業(yè),廖老師自籌資金,至今已投入2000余萬元,在內(nèi)蒙古、河北地區(qū)組建了四個綠化志愿者基地。每年的4月到11月,廖老師幾乎每個周末都帶領志愿者從北京向渾善達克沙地進發(fā),剪苗、揮鍬、種樹。截止目前,綠化團已經(jīng)完成了352批次綠化活動,有一萬多人次的志愿者參加,他們包括國家政府機關在職和離退休干部、企業(yè)管理者、文化傳媒界名人、高校師生、外國友人等等。
2019年6月1日早上7:00,中灣智地一行36人踏上一場意義非凡的行程——參加“德立墨芳”綠化團第353次綠化志愿活動。旅途中,廖老師給我們講解沿途的歷史,講抗日戰(zhàn)爭,講無私無畏的民族精神,講中華民族是一個優(yōu)秀的民族,我們要捍衛(wèi)祖先的榮耀、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。每個志愿者領到一本綠化志愿者手冊,其中既有慷慨激昂的革命歌曲,也有婉轉(zhuǎn)悠揚的草原牧歌,一路上,大家歌聲嘹亮,心潮澎湃。
烏和爾沁敖包林場第三植樹基地
我們首先到達烏和爾沁敖包林場第三植樹基地,望著一望無際卻沒有一棵樹的內(nèi)蒙高原,志愿者心里有種說不出的感覺。廖老師給大家布置任務,每人種植落葉松10棵,樹坑至少要保證40厘米深,坑的直徑要在40厘米以上,挖出來的土要留在樹坑四周,回填土用坑邊土,樹苗種好后,每棵苗澆一桶水。任務布置完畢,大家揮起鐵鍬,松土、挖溝、打壟、放樹苗……賣力的行動著。內(nèi)蒙高原的天氣說變就變,忽然間狂風大作下起雨來,起初大家還冒雨堅持,雨越下越大,大家只能回到車里一邊欣賞著基地里難得一見的雨景,一邊等待雨停。雨小了,大家按耐不住熱切勞動的心情,紛紛下車,在小雨中揮起鐵鍬挖樹坑、扛樹苗、填土……干得不亦樂乎。雨時大時小,太大了志愿者們就回到車上暫避一會,雨小了就又積極投入勞動中。一下午大家伴隨著細雨種下了300多棵樹苗,還完成了從水車上取水澆灌新樹苗的任務。干旱的內(nèi)蒙高原下雨是很珍貴的,既可以緩解旱情,也會提升樹苗的成活率,大家雖然身體淋濕了,但是更為濕漉漉的土地顯現(xiàn)的生機感到由衷的高興。
哈畢日嘎朝陽村第一植樹基地
次日清晨,飽餐了一頓極具蒙古特色的早餐后,我們赴哈畢日嘎朝陽村第一植樹基地。小型挖掘機已經(jīng)在山坡上把樹坑挖好了,這次只要填土就可以,基地的風很大,吹的草帽都帶不住,大家齊心合力很快就把帶來的樹苗都種好了。澆水的任務卻很繁重,樺樹苗澆三桶水,樟子松澆兩桶水。山坡上,大家你來我往,有放水的、送水的、指揮澆水點的,各司其職,嚴格按照標準完成了植樹和澆水任務。
張北饅頭營鄉(xiāng)饅頭營村第二植樹基地
下午我們奔赴張北饅頭營鄉(xiāng)饅頭營村第二植樹基地種樹,每人種下一棵紀念樹,353團36棵樟子松整齊排列,等待著多年以后我們帶著子孫來看望他們。
兩天一夜的植樹活動,我們共種下了500多棵樹,不僅學到了治沙知識,明白了綠化的意義,更培養(yǎng)了團隊精神,大家互相幫助挖好每一個坑、種好每一棵樹、修剪好每一個枝丫,以確保樹苗的成活率。盡管風吹日曬,盡管狂風暴雨,大家的心情始終高漲,就像那句口號“綠化沙漠,凈化心靈”,看著一棵棵親手種下的樹苗,看著廣闊草原上的悠閑牛羊,看著雨后的彩虹跨立在草原之上,滿身的疲憊一掃而空,心中是滿滿的幸福。
你灑下的每滴汗水都會換來一片藍天。希望我們綠化志愿者353團種下的這五百多棵小樹都能茁壯成長,為綠化荒漠盡一點微薄之力。也呼吁大家揮起鐵鍬進入沙地,種下一份惦念,相信總有一天,沙地能變?yōu)椤帮L吹草低見牛羊”的綠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