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2021,就地過年。
在中國人的時間觀念里,春節(jié)最為特殊。仿佛只有跨過這一天,才能徹底清空過去一年,重新出發(fā),但對許多漂在城市里的人來說,這可能是第一個回不了家的春節(jié)。
吳建標,蘇寧銀河物業(yè)在管的紫金東郡項目的綜合維修工,如每一個平凡的你我他一樣,努力工作、時而糾結、時而自豪。過年不回家的決定,只是淡淡的一個電話:娃她媽,今年疫情來回不方便,你們好好過年,過了年我再回去看你們。
交待了背景,省略了不舍。
照亮前方的光,是堅定
往年,春節(jié)里項目上的工程部會安排大家輪流值班,每個人也就排個1-2天,老吳都會把自己的值班日盡量往前放,讓路遠的同事早點走,晚點回來,今年,倒是簡單了,他和另一個老家在東北的同事小徐一起,把春節(jié)的值守都頂下來了。
綜合維修是個苦差事,一般早上6點鐘開始,老吳就要拎著工具箱在小區(qū)里開始巡檢,整個紫金東郡占地17萬方,走一圈下來就已經接近10000步了,巡檢完以后回物業(yè)服務中心看一看,有沒有業(yè)主家的報修的記錄,有時爬高下低的對建筑外立面進行出新、下水主管道的維修保養(yǎng),一天下來身上灰、泥、漆是少不了的。
今年,過年不回家了,老吳在門口小店買了一袋速凍包子放在冰箱里,早上在宿舍里熱兩個,就胡了一頓早飯,中午、晚上和同事兩個搭個伙,湊合湊合就又是一頓。
老吳是個退伍軍人,92年加入了武警部隊,在那里,教會了老吳兩個字“堅定”。
說到老吳的堅定,其實也不僅僅是當過兵的原因。他是一個有著28年黨齡的老黨員,去年一整年,項目一直在創(chuàng)江蘇省省級紅色物業(yè)示范點,老吳當然不讓的成為主力,防疫抗疫、防汛防臺、防雪防凍、文明城市創(chuàng)建、垃圾分類……每一項工作,他都沖在最前面。
大年三十的下午,一名業(yè)主家報修廚房下水反水,老吳帶著工具箱就去了,到了現場,業(yè)主情緒有些激動,說是房子排水主管路有問題,才導致廚房下水返到自己家,家里還等著做年夜飯……
老吳一邊安慰著業(yè)主的情緒,一邊查看業(yè)主家廚房下水,通過工作經驗,老吳判斷是業(yè)主家下水管內有異物造成,用疏通工具把異物取出來后,當業(yè)主發(fā)現異物是廚房做飯時產生的一些硬塊垃圾時,對老吳的抱怨變成了感謝,晚上,業(yè)主帶著剛煮好的一鍋餃子到老吳的宿舍,一定要表達一下謝意。
但在老吳看來,這不算啥,是自己的責任。
身后的光,是溫暖
物業(yè)人的假期并不是很多,時常要住在項目上值班,一個月回家個2、3趟,春節(jié)是一家三口相聚時間最長的日子,但是今年與以往不太一樣,老吳不回家了,但是對女兒的掛念一點也沒有少。
老吳也是女兒的定盤星,家里的東西壞了,她總說一定要等爸爸回來修,找別人也不是不行,但是父親那份頂梁柱的寓意,誰也替代不了。

女兒在山西一所師范學院上大學,過完年就要回學校了,因為下學期要組織去支教,聽說那里的條件非常差,氣候、環(huán)境都不怎么樣,老吳的心里不太好受。
但和大多數的父親一樣,不善言辭的他在電話里告訴女兒,“回去以后要努力學習,注意身體……”還要加上一句,“多給家里打打電話,不要和媽媽吵架,不要氣她。”翻來覆去都是那些話,但對女兒而言,那是父親真心的關懷和意愿。
過節(jié)還是要有儀式感的。
女兒給老吳寄了一串小紅燈籠,他把燈籠掛在宿舍門口,開門時,小燈籠會點亮起來,發(fā)出紅紅的光,而互相碰撞,發(fā)出丁零當啷的聲音,那燈籠發(fā)出的聲音,就像女兒在跟他說話的聲音,代替女兒陪在他身邊。
小燈籠的光,照在老吳的身上,暖暖的。